新聞

2022年10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- 2022年10月
跨科學習科創新知 循序推動全英授課 培育多元英才 奠定全人教育
萬鈞匯知中學自創校起堅守「人人可教,皆可成材」的教育理念,保持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的初心,積極豐富校內教育資源,同時推動全方位服務學習,致力為學生提供全人教育,建立友愛文化,成就樂觀助人精神。張志文校長帶領教學團隊革新教學特色,包括推動全英語教學、開闊跨學科教學等,建立高效活潑的學習氛圍。近年學校亦與時並進,投放大量資源深化科創教育,讓學生提早體驗新型應用科技,探知和研究背後的原理。
強化學術表現 提高英語水平
學校深信每位學生都有着獨一無二的光芒,有不同專長與愛好,因而在教學上,教學團隊鼓勵「活的教育」(ACTIVE Education),透過小組討論與專題制作,加強生生協作。學校亦舉辦多項學術訓練活動,例如每年一度的「深度學習周」,讓學生透過體驗,增長邏輯思維與數理常識,接觸廣泛的知識層面,包括從法證基礎延伸至天文科學、哲學等深度學術討論。
學校強調英文學習,於今年起初中設立3班以英語授課的英文班,其餘2班為中文教學,輔以英語教材學習的雙語班,幫助學生打穩英語基礎。張校長指出:「學習語文最重要的便是實戰機會,我們會為學生報考不同國際英語能力評估,如IELTS、12TOEIC、IGCSE等,做到『以賽代練』,增強英語能力,同時提升競爭力,便於日後升學就業。」不僅如此,學校更熱心參與 教育協作,近年與世界知名學府英國伊頓公學(Eton College)合作,讓兩地學生就公眾議題進行交流和報告,全面提升學習效能。
迎接未來社會 深化STEM學習
明日世界與科技發展關係密切,強化數理科創知識成為教育新方向,學校早於6年前已率先設立「成真館」(Dream Laboratory),配備先進器材如無人機、人工智能套件、HoloLens等,作為科研學習的根據地。學校亦將科創教育獨立成科,在課堂上積極規劃小組協作,希望藉由STEM學習,增加學生的創造力和解難能力,並培養學生在科研發明過程中,須切合社會需要的價值觀。張校長表示:「STEM教育是校內重點關注項目,教學團隊在常規課程加入編程教學,令同學領略科技背後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實踐。」
同時,學校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,成為「AI ForThe Future」計劃的領袖學校,帶領全港200多所中學進行AI交流與教學活動。校園的AIoT系統(智慧物聯網),以人工智能結合IoT技巧,令學生能進一步學習環境數據資料。未來,學校計劃設立「未來教室」,透過互動式觸碰投映技術,建立沉浸式學習環境。「我們在新的一年將加強『元宇宙』知識教育,將虛擬影像和實境融合,於不同學科進行操作教學,感受科技的生活應用;又會通過參觀虛擬博物館和虛擬校外景點,作為疫情下走出課室的學習工具。」
鞏固全人教學 才學雙軌並行
張校長深諳當學生能在某個範疇鞏固個人成就感與興趣,亦會將其精神發展到其他範疇上。因此,學校自創校開始已引入才藝學習,如設立戲劇教育為固定科目,藉以培養學生的自信與表達能力,建立其正向思維。校內劇團於校際戲劇比賽成績彪炳,去年於香港學校戲劇節中勇奪7個大獎,當中包括:傑出導演獎、傑出演員獎、傑出合作獎、傑出影音效果獎等,無論台前幕後都獲得大力嘉許。
「在科創上,學校亦參與香港學生科學比賽,同學憑藉出色的發明和演繹於初中組獲得季軍,高中組獲得生物和化學研究類別最高榮譽的一等獎。初中和高中同學都因為其作品具社會性,關愛社會需要,票選為觀眾最喜愛大獎。」不僅如此,學校屢次在全球國際科創比賽中獲得傑出成就,成績有目共睹。
明德立人 推動服務學習
學校善用直資學校的特點,積極改良教學,深化校本課程,同時建立「社會服務時數」。張校長指出:「校監譚萬鈞教授認為教育在明明德,於80年代赴美考察不同學校機構時,發現當地學校要求學生積極投入社區服務。當其回港辦學亦就引入類似理念,將『社會服務時數』訂立為升班畢業的標準,鼓勵同學走進社區,了解弱勢,以愛服務,建立關懷社會的心。」學校的義工團隊由專責老師負責,義工服務範疇廣泛且多元化,服務對象更衝出香港,及至海外地區如東南亞、東歐、克羅地亞等,建立地球村觀念。